“一个精美的蓝空”

上一章:“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”——忆顾城与谢烨 下一章:顾城是一座孤城

努力加载中...

“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”

为写此文,我找出所有散落的顾城的资料,重拾顾城的组诗《城》,其中有段序,上有盖章,落款日期是1992年4月10日。序中顾城谈到,在德国,他好像回到童年的北京:“行到德国,像是小时的北京”,“在梦里,我常回北京,可与现代无关,是我天经地义要去的地方”。

1991年,与安妮和尤利西斯世纪末出版合作的成果是双语版的《中国四诗人》(Quatre poètes chinois)。顾城是其中之一,有十二首法语译诗。(《中国四诗人》收录的部分顾城诗歌:《我承认》《风的样子》《石壁》《牺牲者·希望者》《铜人》《冬日的温情》《许多时间,像烟》。——作者注)

大渝返回后在我家住了几天。那时我的孩子们住在家里。这个家,也曾是北岛、芒克的妻子毛毛以及很多与中国诗无关的人的庇护所。之后大渝去了美国。

“发愣”

“我还想画下自己”

“画下一只树熊”

“我却用它寻找光明”

鱼在盘中不回家吗别答话

“浆果一样的梦”

另一篇是顾工写的《“两代人”——从诗的“不懂”谈起》(《诗刊》,1980年10期。——作者注),诗人的父亲试着去理解儿子的诗。读到这篇文章的末尾,我的心抽紧了:“诗,不会像彗星般一闪而过/诗,每天每天和新的霞光一道升起……”

“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”

“和很大很大的眼睛(《欧洲》,1987年,698~699期。《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》,《顾城的诗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8年,第134页。《欧洲》杂志同期刊登《学诗笔记》。——作者注)”

《城》这组诗,我只作了一半,还有好多城门没有修好。但是我想先寄给你看看,这也许是一本新的《西湖梦寻》,我不知道,我只是经常唱一句越南民歌:可怜我的家乡啊……

1987年5月,《汇流集》(Les cahiers du Confluent)丛书出版了顾城的法文诗集,译者是伊莎贝尔·毕蓉(Isabelle Bijon)与安妮·居里安(Annie Curien)(《汇流集》中收录的顾城诗歌有:《小巷》《那是冬天的黄土路》《土地是弯曲的》《归来》《山影》

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”

诗中说:“沿着水你要回去/票一毛一张”,我艰难地划动着河水,没有劲,因为我是死了的人,活在必死的时刻。

序文这样打住:

在为《欧洲》杂志准备专号《中国,一种新文学》(1985年4月第672期,收录顾城《雨行》《感觉》《泡影》《建设者》《给安徒生》《白昼的月亮》。顾城的诗最早的法语翻译发表在杂志《船坞》(DOC(K) S)第41号,1981~1982年,有《生命幻想曲》《简历》《水乡(片段)》《在梦海边》。——作者注)时我发现了顾城的诗。它占据了该专号很大的篇幅,不仅有翻译,还有两篇专文。在第一篇《论一首“朦胧”诗》中,熊秉明试图解释这种朦胧效果,它成为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新诗的特征,强调《远和近》一诗中作为存在主义的主题“看”的重要性。

我接到他们离开巴黎后寄自伦敦的信,之后在新西兰住下。直到在五年之后我们重逢于柏林。

顾城走了,手战胜了看。要不是像上面里尔克诗中所假设的那样,通过死亡,离开一切,在他直直的眼睛里展开“动物大大的眼睛”,他能否再见“这个精美的蓝空”?

“最后,在纸角上”

我曾经有同样出神入醉的体验,在走出青春期的时候。从未曾与人道之,直到读顾城的这一段文字。于是我问自己:我是因此而亲近了诗歌,一如顾城所感受的那样?我会回答说不。我的体验在前。而这一从沉思被唤回的经验,让我感受到的是离别的痛苦。

天之净土

1992年2月,我与顾城和谢烨在柏林重逢。他俩在柏林已经住了几个月了。诗歌节汇聚了许多诗人,其中有北岛。某个周末,我住在陈大渝家。一天,所有人都来用晚餐。在上桌前,顾城很专注地在一旁,长时间地磨着一把刀。我觉得很奇怪,而且寒气逼人。问其他人他可好,都说还行。我不知道顾城夫妇之间的危机。晚餐,气氛才有点变化,诗人们微醉,唱着红歌,即兴唱诵诗。大渝和我面对面坐着,有点像这一热闹的局外人。我记不得席间的顾城和谢烨。我提前走了。想不起当天的情形,但我看到顾城在地上铺开宣纸,随意书写他的格言。这是昔日的顾城。他着迷于这样的创作。我对自己说,这于顾城是一种拯救之路。我决定回巴黎后,去找个画廊展出他的作品。

鱼在盘子里想家

初次阅读,顾城的诗对于我就是如此的亲近。首先是在1980年写的《学诗笔记》所写的这种与诗的相遇经验。一天雨后,在上学的路上他路过一棵松树,上面布满晶莹的水珠:我忘记了自己。我看见每粒水滴中,都有无数游动的虹,都有一个精美的蓝空,都有我和世界……

2004年3月,希尔赛(Circé)出版社出版中国台湾与大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诗歌选集《流逝的天空》(Le cielen fuite)。里面自然有顾城的诗,有新译的《生命幻想曲》《一代人》《结束》。同年新出的诗集《中国灵感》中也有顾城的声音。(收录顾城《烟囱》《也许,我是盲人》《回归(一、二)》《小旗》《医务室》。伊西尔·达拉斯(Isild Darras)译,拉玛坦(l'Harmattan)出版。——作者注)顾城将进入《中国古今诗歌集》,加里玛七星丛书,明年出版。一如在希尔赛出版的诗集,顾城在海子之前(出生日与字母排列顺序偶然所致)。两位诗人,早逝,独一无二,两颗流星,其光芒在阅读他们的诗时令我们炫目。

我重读这些诗,读到《午门》。诗的右侧空白处上方有一个问号。我是何时写上去的,记不清了。应该是在自柏林返回后,因为此诗写于8月:

“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”

诗集开篇是1979年4月写的《一代人》:

“他没有家”

初次见面,我记得的就是旧牛仔裤做的怪帽子下一双黑色的大眼睛,深邃,忧伤,以及他当时的孩子神气。顾城给过我一张他的照片,带着同样的帽子,更讲究一点。帽子下面是同样的一双黑色的大眼睛,而忧伤的神色难以形容,让人担忧,既是顽强坚定又是失望。

1993年10月8日我得知顾城的死讯。我很震惊。打电话给柏林的陈大渝,是他的女友接的。她还不知道。听说后也很震惊,喊道:Oh, mein Gott !(德语,意为“噢,我的上帝!”)她告诉我大渝已经去了新西兰,为帮助谢烨摆脱顾城的暴力并要把她带回柏林。

当时读这组诗,我有一种自闭感。

多年之后,我觉到,顾城那里,重心从注视转到手势:手磨刀,手书写,看不见的手在整修城门,以及上面诗中的不能换的手。他已经不再处于观想,而在行动层面。他必须通过行动躲避这种自闭,而重复同样的举动:磨,写,整修只能更缩紧环绕他的圈。怎么打破这个包围圈呢?

或许这就是顾城让人明白的,当他说那个世界“比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,更纯、更美”之后。在结尾,他写道:“诗就是理想之树上,闪耀的雨滴。”他的诗歌中让我着迷的正是这一种外在(自然世界)与内在(诗人)之间显著的简约关系。这当然不是中国诗的新鲜事物,长久以来的诗学传统对两者,即情景交融做过大量注释。但在顾城那里,有另外一种东西:他对世界的理解是通过看,孩子的看——他很想留住,一种他希望与动物的眼光一样天真的看:

“他只有,许许多多”

在上述两段引文中,顾城与里尔克《杜伊诺哀歌》第八首有着同样的思想,这首诗我认为是一篇奠基之作:

顾城走得太早了……

事实上,它们还没等到我去联系就已经出版了。1993年秋季,《诗刊》出版一期台湾与大陆诗人诗集,里面有四幅顾城的书法,均是当时在柏林我亲眼所见的创作。《鱼在盘子里想家》《人可生可死》《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》《颂歌世界》(“颂歌世界”也是顾城写于1984年的一系列组诗的题目,其中第39首亦名为“颂歌世界”:她老在门口看张大嘴的阳光/一条明亮的大舌头/在地上拖着/早晨的死亡/甲虫从树枝突然跌落/一条明亮的大舌头/鲜艳的车辆在空中变甜,一级级颂歌世界/一条明亮的大舌头/早晨的颂歌世界。——作者注)。书法写得不同一般,笔迹很怪,《颂歌世界》中的“世界”两个字似乎呲着牙的鬼脸。

那时,谢烨偷偷告诉我她怀孕了,但不知道是否该留下这个孩子。她想听我的建议。我记得只是告诉她如果她想要这个孩子,她就完全有权留下他。

我再读《新街口》,旁边的空白处也有一个铅笔写的问号: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